
凌云广盛网
摘要: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阶段,苏联红军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柏林战役,纳粹德国的覆灭已成定局。在绝望的局势下,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·希特勒选择自杀,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出人意料地指定时任海军总司令、海军元帅卡尔·邓尼茨作为自己的继任者,而非党内地位更高的赫尔曼·戈林、海因里希·希姆莱等人。这一决定背后究竟有何深意?
公告:本公众号即将迁移至今日头条新账号“知兵堂老周”,原账号内容将同步更新,敬请广大读者继续关注支持!
希特勒为何选择邓尼茨?
在1945年4月,柏林战役的炮火已经逼近希特勒的地堡,纳粹德国的崩溃无可挽回。面对无可避免的失败,希特勒在自杀前签署了一份政治遗嘱,任命海军元帅邓尼茨为德国新任元首。这一决定令许多人感到意外,因为按照纳粹党内的权力结构,戈林作为帝国元帅和希特勒的副手,希姆莱作为党卫军领袖,似乎更有资格接任。然而,此时的希特勒已经别无选择,甚至邓尼茨几乎是唯一可行的接班人,而更戏剧性的是,邓尼茨本人差点未能收到这一任命通知。
戈林:从英雄到失宠
在讨论希特勒的接班人时,许多人首先会想到赫尔曼·戈林。作为纳粹德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,戈林的形象在历史评价中褒贬不一,甚至可以说,他是纳粹高层中被“黑化”最严重的一位,而这与他自身的诸多争议行为密不可分。戈林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空战王牌“红男爵”之后的空军英雄,在德国国内享有极高的声望。他性格浪漫,崇尚英雄主义,在希特勒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展开剩余71%希特勒虽然创立了纳粹理论,但他在政治生涯中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陆军下士,而戈林的明星光环为纳粹党带来了巨大的公众影响力。正是由于戈林这样一位广受尊敬的战争英雄公开支持希特勒,纳粹党才得以迅速扩大影响力,最终推动德国走向第三帝国的道路。在1923年的“啤酒馆政变”中,戈林表现英勇,甚至身负重伤,这一事件引发了德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同情,使得希特勒在随后的审判中凭借雄辩的口才一举成为全国焦点,从而奠定了其政治上的崛起。
理想主义者的悲剧
希特勒凭借其激进的理想主义吸引了众多追随者,其中最为忠诚的两位便是鲁道夫·赫斯和赫尔曼·戈林。赫斯在政变失败后自愿陪同希特勒入狱,两人在狱中共同完善了纳粹理论。而戈林则凭借其个人声望,为希特勒的政治事业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。因此,在纳粹党早期,希特勒始终认为只有这两个人才有资格成为自己的继承者。
然而,理想主义者在现实政治中往往容易走向极端。当希特勒真正掌握权力后,他迅速转向务实主义,尤其是在“长刀之夜”清洗冲锋队后,他不得不与德国传统军官团达成妥协。然而,他的两位战友却仍然深陷理想主义的泥潭。赫斯在1941年突然独自驾驶飞机飞往英国,这一行为至今仍是历史谜团。尽管外界普遍认为这是某种形式的叛逃,但希特勒和纳粹高层却未对此作出强烈反应,甚至可能默许了这一行动。据推测,赫斯可能是试图说服英国与德国议和,但最终失败,并在战后自杀。
戈林则走上了另一条道路。作为帝国元帅和德国空军总司令,他沉迷于奢华生活,并因早年受伤而长期依赖吗啡镇痛。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对德国空军的发展造成了灾难性影响——他拒绝发展战略轰炸机,坚持要求所有飞机具备俯冲轰炸能力,导致德国空军在战争中后期逐渐丧失优势。在敦刻尔克战役中,德国空军未能有效歼灭英法联军;在不列颠空战中,戈林忽视了雷达的作用,导致德国空军损失惨重。最终,当他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未能兑现空运补给的承诺,导致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时,希特勒彻底对他失去了信任。
最后的背锅者
1945年,当纳粹德国濒临崩溃时,戈林犯下致命错误——他向希特勒发去电报,试探性地询问是否应由自己接管权力。这一举动激怒了希特勒,导致戈林彻底失势。然而,从某种角度来看,戈林此举并非单纯的权力欲望,而更像是在试探希特勒是否需要一个人来“背锅”。毕竟,第三帝国已经注定失败,此时接任元首职位毫无荣耀可言,反而要承担战败的全部责任。
邓尼茨:最后的希望
在希特勒眼中,此时的德国需要一个军人来力挽狂澜。然而,他对陆军军官团彻底失望,而戈林也已失去信任。最终,海军元帅邓尼茨成为唯一的选择。邓尼茨战功卓著,忠诚可靠,且从不参与权力斗争,因此希特勒在最后时刻选择了他。而邓尼茨也没有辜负这一任命,在短暂的执政期间尽力维持秩序,并在战后审判中表现出了军人的气节。
(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)
发布于:天津市龙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